文化管理学院:把“大思政课”搬进当代社区——“七一薪火燃”党建项目登上校地协同“主舞台”

发布日期:2025-07-04    浏览次数:


(文/武思雨) 今年7月,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当代社区中心广场红毯铺展,十二块 2 米高的红色展板沿主干道一字排开,LED 大屏循环播放 3 分钟短片《先锋就在身边》。现场社区居民驻足观看,不时举起手机对准展板上熟悉的“邻居照片”——这是文化管理学院《会展项目策划实训》《演艺项目策划实训》两门课程“两课联动”的结课路演,也是一次“思政+专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让会展项目成为‘大思政课’的实践场景,让课程作业成为社区治理的真实成果。”会展 B2301 班牟艳芝介绍,在张弘、尹姮两位主讲教师带领下,会展 B2301 班与文管 B2201 班 17名同学混编为 3 个小组,历时 28 天完成 20 名党员深度访谈、12 块展板视觉设计、1 部纪录短片剪辑及全流程场地运营,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化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 12 个身边案例,实现“政策术语”到“生活语言”的软着陆。

课堂连接社区:政策“落地”变成故事“上心”

“以前觉得中央八项规定是文件上的黑体字,现在才知道它是垃圾池不再臭、会议不再长的‘幸福密码’。”居民胡阿姨在展板前边看边点头。团队把社区党委书记刘梦洁带领居民改造垃圾池、社区民警张文昌创新“反诈剧本杀”等真实故事,用“照片墙+前后对比+数据图表”的形式搬上展板,形成“个体故事—政策落地—治理成效”的叙事闭环。正如教育部“大思政课”建设方案所要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融入火热实践。”

校地协同:高校“智力”牵手社区“地气”

本次项目采用“内容共创+设计赋能+落地执行”的校地协同模式,当代社区提供典型党员名单与场地,文化管理学院师生负责视觉设计、现场布展与传播物料。会展项目指导教师张弘表示,“高校资源下沉社区,既为基层治理提供青年视角,也为专业教学搭建真实战场,一举两得。”

“沉浸式”教学:作业就是作品,作品就是成果

7 月 2 日 15:00,一场 6 分钟的小品《一呼百应解“噪”局》在广场舞台上演,居民演员与大学生同台“调解广场舞噪音”,台下掌声、笑声此起彼伏。演艺项目指导教师尹姮点评:“当学生把‘精简会议活动’的八项规定要求转化为‘板凳会’情景剧,政策就不再是考点,而是笑点、泪点、共鸣点。”

据统计,项目共输出 20 组党员事迹文本、1 部纪录短片、12 块标准展板和 1 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党建展陈模板”,现场吸引观众 200 余人次,线上图文浏览量突破 1.1 万。课程结束,但展板将在社区室内展厅持续展出至 8 月底,“党员志愿服务队”也同步转入常态化运营,真正实现“课程结束、项目不停、服务不断”。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才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文化管理学院教工支部书记蒋冬青寄语,“希望更多青年学子用专业所长讲好中国故事,让‘大思政课’在江汉大地越办越活、越讲越火。”

据悉,文化管理学院将以本次实践为样板,持续打造“一课一社区”教学品牌,推动课程作业向社区产品、教学成果向治理效能“双转化”,为湖北“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贡献武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