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思雨)9 月 23 日,文化管理学院副院长苏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蒋冬青、电子商务专业教研室主任李兴莹一行,赴大悟校区为 2025 级本、专科新生开展专业宣讲活动。考虑到新生对专业认知的多元需求,本次宣讲创新采用 “主题宣讲 + 分专业座谈” 的组合形式,既从宏观层面解读学院育人体系,又从微观角度解答专业疑问,帮助新生快速锚定成长方向。
作为本次宣讲的开篇环节,苏娴以 “成为未来世界的‘造风者’” 为核心主题,一开场便抛出一个直击行业未来的时代之问:“未来 10 年,当人工智能能够处理大量标准化工作时,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商业人才?” 面对新生们专注的目光,她随后给出清晰答案:在数字经济加速渗透各行各业的背景下,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目标,亟需的绝不是只会追逐风口、复制模式的 “追风者”,而是能主动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定义新规则的 “造风者”—— 这一人才定位,与区域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数字人才的核心要求高度契合。
为让新生更全面地理解 “造风者” 培养目标,苏娴进一步从五大维度展开学院情况介绍:先是剖析当前商业世界数字化转型的巨变趋势,让新生认清行业发展方向;再界定新商科人才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标准,明确成长目标;随后解读学院专业融合培养体系的构建逻辑,说明育人路径;接着展示优质办学条件的支撑优势,凸显保障力度;最后阐述多元就业发展的渠道布局,描绘未来前景。她特别强调,学院的人才培养始终紧扣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脉搏,每一项教学安排都围绕区域产业升级需求设计,致力于为地方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活动随即进入更具针对性的分专业环节 —— 蒋冬青与李兴莹分别针对所负责的专业,开展宣讲及座谈交流。为让新生直观感受专业实践价值,两位教师在座谈会上重点介绍了学院近年深耕产教融合的一系列实践成果。学院通过持续推动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 “四进”(进商圈、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教学改革,已成功构筑起一套校企(地)合作 “新生态”。学院近年来先后开展《夜上黄鹤楼》项目联动, “荆风楚韵映重阳” 节日限定非遗游园会、“仲夏鹤韵・绘梦华章” 主题游园等活动,让学生在文化场景运营中提升实战能力。与当代社区深度合作,开展 “楚韵端午” 社区嘉年华、“月满中秋・情满双节” 邻里情文艺晚会集等活动,助力学生掌握社区商业服务技能。这些鲜活的案例,生动展现了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衔接,而这些实践举措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战能力,更切实赋能了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晚 6 时,针对电商专业专科新生的宣讲如期开展,李兴莹以新商科人才画像构建为核心,为专科新生量身解读培养路径。她结合电商行业在中部地区的发展机遇,提出 “三位一体” 能力圈培养理念 —— 即融合 “商业 + 科技 + 人文” 三大素养,在此基础上实现 “知识 + 技能 + 素养” 的三维进阶,最终通过项目实践达成 “从课堂到产业” 的理实融合落地。她详细讲解了每一个能力模块的具体培养方式,让新生清晰知晓如何逐步提升自身竞争力,而这一培养路径,正是精准匹配了中部地区对电商领域数字人才的复合型能力需求,为专科新生的职业成长提供了清晰、可落地的能力提升框架。
从宏观主题宣讲到分专业深度座谈,再到专科专项解读,此次宣讲活动通过层层递进的内容呈现,不仅让 2025 级新生全面明晰了所学专业的价值定位与发展前景,更让大家感受到学院培养 “造风者” 的坚定决心。而这背后,正是文化管理学院立足中部地区发展需求,主动担当育人使命,为区域培养新商科人才的生动体现。